欢迎光临变压器产业网
我的会员中心
首页 > 资讯 >市场分析
生物质能发电需要跨过几道坎?
1970年01月01日 08:00 变压器产业网

  作为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世界第四大能源,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国内外都不是什么新鲜事。纵观国内生物质发电,还停留在示范项目阶段,并未形成大规模合理利用,相关自营企业也未找到盈利模式,作为人类从远古时代就开始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在现今蓬勃发展的中国新能源领域里需要跨过几道坎?

  原材料收集难制约规模发展

  从我国“十二五”新能源规划中不难看出,与水能、风能等新能源相比,生物能源的投入略显单薄。据统计,世界范围内生物能源占所有一次性能源的比例仅为13,生物能源的发展一直不温不火。

  “生物质能在中国之所以长时间发展不起来,原料收集难成为首当其冲的障碍。”中国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高峰表示,我国拥有丰富的生物质能资源,据测算,我国理论生物质能资源为50亿吨左右标准煤,是目前中国总能耗的4倍左右。但是,中国生物质原料分布不集中,占生物质原料绝大多数的农作物秸秆收集很困难,如果向农户收购则极易增加收集成本。

  据江苏省电力行业协会透露,江苏省已建成投运的13家生物质发电厂,出现了家家亏损的局面。另外有生物质发电厂因为“填不饱肚子”,只好把能烧的都收集起来,还从外省收来树皮、木材加工厂下脚料、粮油加工厂稻壳,甚至还有药厂的药渣。

  为什么原料收集这么难?大多数人将原因归结为收购价过低。近日,《中国电力报》记者在采访牧羊集团生物能源设备公司海外销售经理王汝华时,他为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以玉米秸秆为例,电厂每吨付费200~260元,而收购站只按100元左右收购。一农户家8亩玉米地可产秸秆3吨多,送电厂能卖六七百元,而去近一点的收购点只能卖300多元。扣除油钱、运费,不算劳动力和花费的时间,所挣不多,因此农民情愿一把火烧掉做肥料。

  针对这些情况,今年5月底,国家发改委会同环保部和农业部下达了《关于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政府将“加大对农作物收获及秸秆还田收集一体化农机的补贴力度”、“研究建立秸秆还田或打捆收集补助机制”。专家分析,这将提高农户正确处置秸秆的积极性,有利于生物质能源企业解决既有的原料保障难题,使秸秆收集能够常规化、规模化。

  “先补贴后建设”模式带来弊端

  一直以来,针对生物质能项目“先补贴后建设”的措施容易带来弊端。专家表示,不仅补贴方式上存在一定缺陷,整个机制缺乏能源主管部门、技术部门的参与。制度怎样更有利于监管,更显公平、公开,都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我国目前80的生物质能项目都靠国家补贴,每个省不少于50个项目,平均每个项目国家投入近200万元。这么大的一笔投资,我国的补贴政策是先投钱建设,项目竣工后进行验收,但是后期维护、监管等程序则很少有人问津。这样极易造成企业通过以建生物质能项目获得国家补贴,但是建成后却靠主营其他业务来挣钱,无论获利与否都造成专项资金的浪费。国内目前除了一些有雄厚资金和优良渠道的国有企业,真正通过生物质能业务盈利的企业还很少。

  另外,我国的财政补贴还有一定的进入门槛。财政部规定,企业注册资本金要在1000万元以上,年消耗秸秆量要在1万吨以上,才有条件获得140元/吨的补助。这对一些中小企业无疑是一道很难跨越的门槛。

  政府补贴后期监管不到位,容易造成企业不愿意花较高成本进行研发以及对先进设备的引进。中国农林生物质原料复杂多样,品质差异巨大,因此需要一套性能稳定、可靠的燃烧设备以适应中国复杂多样的燃料。

  有专家表示,我国生物质能的开发和利用除了努力建立新的燃料收购模式,政府建立更有效的补贴机制外,借鉴成功国家的经验也必不可少。正如世界生物质能协会主席HeinzKopetz所希望的一样,他号召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国际可再生能源署、世界生物质能协会等国际性组织一起收集已经取得成功的生物质能源政策的案例。这样,政策制定者通过学习别国的经验,每个国家可以加快向更加可持续的社会体系转变。

相关资讯
查看更多
客服中心
服务热线:
在线客服:
    网站客服:
手机版
(c)淄博鸿迅网络 版权所有

鲁公网安备 37030402000964号

   鲁ICP备15026374号-1